张鸣谦介绍,其实早在1970年,罗马教廷就颁布旨意,成立了以主教董文芳为首的鄂西(宜昌)教区,传教范围包括荆州、宜昌、恩施三个地区。那个时候,整个教区有外国传教士4人,中国籍传教士2人,修士2人,信徒2768人。董文芳在宜昌的第一个动作首先在1873年“用120吊铜钱将宜昌白衣庵租用的施药所买过手,作为教会的基地,一部分开诊所,另一部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
与此同时,董文芳还叫人在郊区窑湾乡购置部分土地,采取低租金的方式佃人收稞,自然会吸引一些当地农民踊跃承租,当然附加条件就是要受洗入教。小农经济的农民很容易被这样的蝇头小利所诱惑。加上城里居民一直缺医少药,西药的疗效明显好于中药,几年以后,天主教的传教就在宜昌城乡有了长足的发展。
张鸣谦介绍,1877年,董文芳派人在乐善堂街(自立路)、二马路、滨江路(沿江大道陶珠路到一马路)、强华里等处购买地皮和房屋,1880年利用国外募集的经费,开始在乐善堂街和滨江路修建教堂及附属设施,作为主教办公地点和修道院的临时院址。1883年,乐善堂街的新教堂和主教府建成后,董文芳由荆州迁来宜昌,第二年,小修院也由荆州迁来,宜昌正式成为了鄂西教区的中心。
也正是鉴于这一点,1889年第二任主教祁栋梁上任后,“立即在下铁路坝(胜利一路到胜利三路)购买了宾兴馆的地皮以及王姓的大片坟地。”1891年,罗马教廷将鄂西教区正式划归比利时若瑟省方济各会的传教士管理,同年9月2日,宜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宜昌教案”,详情可见笔者的《宜昌印象》中的相关章节的详尽描述。
1892年,祁栋梁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在乐善堂街和滨江路重修教堂和神职人员的住宅,并在江南十里红修建天主堂,接着于1898年开始在下铁路坝相继修建爱德堂(即修女院,俗称圣母堂)、孤儿院、医院和男修院。与此同时,教会还于1917年在江南十里红开设了天主堂印书馆;1938年在修道院里开办了文都中学,这也就是宜昌天主教在宜昌的全盛时期。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