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钱来得容易,那些经商的有了些懈怠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清末民初时期宜昌城内赫赫有名的陈、黄、王三大家族的后代就是这样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的;同样因为钱来得容易,那些下力的市民得过且过,加上有些土著人传染的恶习,就跑去赌博、跑去玩女人,躺在烟馆里吞云吐雾,就被说成是“鸦片城”;同时也有些爱占小便宜,那些外国传教士登录宜昌之初,就是用各种小恩小惠来笼络人民,使得不少人成为教民的。
因为那座磨基山,虽然会抱怨“钱都被外地人赚走了”,但位于巴楚文化深度融合区的宜昌自古就不排除外来的文化。虽然自古以来这座城市就有自己本土的道教和早就流传进来的佛教,到了清朝,不仅接受了随着移民而来的伊斯兰教,也接受了随着宜昌开埠而涌进中国内地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过于老实,目光过于短浅,根本不知道开放国门会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历史上,宜昌人穿的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喜欢青、蓝、白那种素净的颜色,走在街头,看见有人头上扎着的长长的白布帕子,穿着那种盘扣的对襟衣服,猜都不用猜就是山里来的“夷族。”历史上,宜昌人在饮食上酷似重庆人,爱吃麻辣;也接受土家人的腊肉,没什么机会,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无一不吃,还有不少的地方特色。关于这一点,详见笔者所写的那篇《舌尖上的宜昌》。
历史上,除了那些地主老财家才有的那些“上下瓦屋两重,左右厢房,中开天井,谓之‘四水归池’”的深宅大院,除了商贾人家才有的那种门楼高大、石板厚重、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两层小楼,除了外国人的那些哥德式建筑和维多利亚风格的高楼大厦,沿江一带就是一色的吊脚楼,城中不是简陋的木屋就是低矮的土墙房,所以在遭遇战火或者用火不慎之时,极有可能将自己的家园和那些供奉菩萨的庙宇毁于一旦的。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