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再看你一眼 三里感怀(1)(2 / 2)

印象宜昌 宜昌石头 2044 字 2019-04-26

因为中宪里、同春里和履元里同处在怀远路(红星路)、福绥路、仁寿路和和福绥横路之间,沿江一带既有海关又有洋行,既有堆栈又有教堂;福绥路、二马路一带既有西餐厅又有旅馆客栈,既有医院又有网球场,所以这一片区域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外国商人、中国买办和船长、地方土豪和各地富商们的高级住宅区。由于设计师依照的是上海、汉口租界的设计,就把这其中的小巷取名为江浙上海一带才喜欢的里弄称呼,不想就也有了些别样的特色。

中国南北之间差异很大,比如北方把狭窄的街道叫做胡同,南方却称为巷道,宜昌老城的那些老街老巷的名称自然也就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地方特色,历史久远的称街道,新一些的叫马路,短一些、窄一些的叫巷道。即使是解放和改革开放以后,宜昌的道路也一直遵循着一条约定俗成的原则:东西方向的叫道,南北方向的叫路,比如横贯东西的有沿江大道、夷陵大道、城东大道、峡州大道,比如直达江边的有西陵一路、胜利一路、云集路、白沙路等等,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那条发展大道的命名,不伦不类,既无特色,也不按照宜昌规矩,所以经常会被人拿出来吐槽。

(2017年宜昌卫星照片,区域内可见履元里和同春里28号楼,但没有中宪里)

1923年7月24日的《申报》报道称,宜昌"现商埠系建筑于南门外沿岸一带,垣绵至数里之长,新修马路八条,约宽绰平坦可喜。目今南湖公园路一带,正在开拓展筑,加工赶修,新建卖菜场三所,有公园,有球场,有戏院,布置均井井有条",而一个叫勒·帕鲁德(A。M。Lepalud)的法国记者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长江三峡》(TheYangtzeGorges)英文画册里,也写到了他对宜昌的印象:"宜昌看起来有两个城市,一个是在堤坝之上用砖瓦建造的,另一个则是用竹子和茅草在土坡岸边建造的。后者是枯水季节的城市。"

《申报》吹嘘的是宜昌新城区的建设,那个法国记者说的却有些夸张。也许因为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他所看见的宜昌老城不过就是沿江一带那密密麻麻的吊脚楼,却没有看见老城区里面众多的深宅大院、明清建筑,而在"用砖瓦建造的"新区里,就有我们所说的商埠局最早并排而建的那三条里弄。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