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以前的故事(3)(2 / 2)

印象宜昌 宜昌石头 2248 字 2019-04-26

到民国十年(1921年),营造处还修建了光前街以及美华里、源发里、新源里(俗称老三条街,现在解放路步行街以南的区域),富裕街以及一菜场、富裕后街、日新巷(俗称新三条街,现在时代广场以及其后的路段);同时还有到如今依然还存在的中宪里、同春里、强华里等小街小巷。那些街巷里弄的宽度4~6米不等,为条石、碎石、煤渣铺就的素土路面。

由此,在宜昌古城以东,就逐渐形成了这一片由宽阔的新马路、整齐划一的小街小巷组成的新的商埠区,也成为了外国人以及买办、富商聚集的新的住宅区。令人惊奇的是,百年过去,这一带依然是宜昌人最公认的最好的居住地,即便是房价全市最高、街巷依然狭窄,可是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商业和文化氛围独一无二,距离滨江公园的精华之段仅一步之遥,自然还是趋之若鹜、求者似渴。

(《宜昌街市全图》封面)

1923年7月24日的《申报》报道称,宜昌“现商埠系建筑于南门外沿岸一带,亘绵至数里之长,新修马路八条,约宽绰平坦可喜。目今南湖公园路一带,正在开拓展筑,加工赶修,新建卖菜场三所,有公园,有球场,有戏院,布置均井井有条。”1933年初夏,上海寰球图书出版社社长李鸿球在考察宜昌后的日记也说,他到宜昌后的第二天,“购得街市图一纸,雇人力车游览全市,旧城内街巷狭小,住户不多。小南门外为商埠,马路纵横,洋楼栉比,足与汉皋相若。”由于开埠出新的商业区,宜昌迅速成为湖北境内武汉之后的第二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在民国三年(1914年)营造处在修建一马路、以及其后修建延伸段鹏程路的时候,就将曾经烟波浩渺的南湖一分为二:一马路以上的被称为大南湖,一马路以下被称为小南湖。在1924年和1936年那两张规划图上就可以清晰的看见当时的营造处所在的位置被新建的一马路、怀远路、浜江路(现在的强华里和福绥横路)以及南湖侧路(现在的滨湖路)所围住,从而就在那块土地上开始接踵而来的演铎出了延续百年的宜昌教育史的传奇故事。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