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拍摄的1908年的宜昌冬天)
1914年2月10日,宜昌商埠局下属的测绘处开始工作,同时聘请英国人帮着编制《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其实早在规划之前的,除了滨江路(现在沿江大道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路段)之外,南门以外已经先后形成了包括浙江路、南门后路、南门外正街、福绥横路等街道,以及安福里、平和里、美华里、邮局巷等里巷的雏形;二马路也基本形成,康庄路、致祥路也已经形成小路。就和鲁迅在《故乡》里说的一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这样的说法可以从宜昌城外在更早的清朝中叶,就有着一条沿着石子岭、樵湖岭、珍珠岭一路延伸而来的道路,由此也使得在宜昌东门城墙外,早就已经形成了木桥街、肖家巷等街巷的情况得到验证。来自远安、南漳、神农架以及鄂西南的客商都是沿着这条线路赶着骡驴、挑着担子进入宜昌的。还有文史专家考究出,那条当时位于宜昌城护城河外的小路还可以沿着现在的解放路、福绥路、滨湖路,直达大公桥,也就是当时的内地会码头。
商埠局的工作就是将商埠区里这样的羊肠小道改为现代马路。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