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与谭氏最大的相关无疑就是长江南岸的谭家河,虽然仅仅只是一江之隔,可隔山容易隔水难,一直都是宜昌的蔬菜基地的艾家乡谭家河村直到1975年才划入城区,而且是因为那里有了由于三线建设从上海搬来的大型国企红旗电缆厂。不说红缆对谭家河所做出的贡献,就说当时往来于谭家河码头的轮渡线路就叫人肃然起敬:谭家河就有村办的人渡线路一条(谭家河-红缆码头),红缆厂的班轮专用有清江号趸船一个(宜都-宜昌班轮);红缆厂的人渡线路一条(红缆厂区-红缆码头);红缆厂汽渡线路一条(红缆厂区-宝塔河红缆专用汽渡渡口);710人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红缆码头);伍家岗人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白沙路);伍家岗汽渡线路一条(艾家乡-热电厂渡口)。
除此之外,谭家河的人还可以乘坐红光港机的人渡(红缆-红光),然后转乘宜昌人渡(红光-大公桥),进城回家都是很方便的。不过随着夷陵长江大桥的建成,江南的人渡和汽渡都相继消亡,一趟28路公交从谭家河社区站始发,经过谭家河二组、红旗电缆厂、红光港机厂、五龙、北山坡、世纪花园、国际大酒店、一马路、市政府站,不过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市中心繁华闹市的夷陵饭店,自然方便快捷。不过就是晚上没有公交车,那也没什么,我有一个住在红缆厂的朋友,有天晚上在我家打麻将误了车,子夜时分打一电话,就有面包车在市府门口静候,包接包送,不过车费是35元。
不知道我在这里提到的那个住在学院街与中书街的拐角处的谭家究竟来源哪里,位于学院街与中书街交汇处的那栋小楼的宅基地在明清两代和民国的时候是属于谁的,反正抗战期间,宜昌沦陷,日本人先是将宜昌烧成一片火海,后又将老城区划为难民区,剩下的建筑几乎都是断壁残垣;同时还有几万宜昌人出外逃难,后来光复以后,陆续回来的人要么发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要么就干脆没回来,抗战八年,也是沧桑巨变。
反正位于中书街与学院街口那栋房的宅基地在解放前就已经属于谭家了。谭家老爷子耳朵不太灵光,所以说话总是大嗓门。那个干了一辈子的老泥瓦匠喝了一点酒,就会很有精神的和我讲他的那栋小楼的来历。最开始是一座木板房:“家里穷,买得起原木柱子、八字梁木屋架,却买不起墙板和檩条,只好先用竹席当墙,上面抹上泥巴。”他接着说:“后来有一年发大水,川江冲来不少木料,就买了些便宜货,这才有了最开始的板壁房。”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联通四新路与四新横路的富裕街与富裕横街上几乎还全都是那种茅草顶或者青瓦顶的板壁房和土墙房。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