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01)(2 / 2)

印象宜昌 宜昌石头 1878 字 2019-04-26

可是那天晚上,本来就书法功底深厚的顾嘉蘅在燕思堂的那两间被他自己题为“醉墨山房”的书房里挥毫,用端庄浑厚的楷书为南阳某位名儒写贺匾,用洒脱不拘的草书为京中某位大人写扇面,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身边既没有叫好的属下,也没有发表评论的清客,而在此次,不远处的二堂的堂前翘棚下已经传来胡琴、琵琶和扬琴的声音,而那些以往总是簇拥着他的文人清客自然是被那音乐声所吸引过去了,因为今晚南阳府衙有堂会。

满清入关平定天下以后,奉行“首崇满洲”政策,给予旗人诸多法定特权,导致八旗子弟染上了纨绔恶习,为了整顿八旗风气,嘉庆、道光帝在位时,采取了很多相关措施。发布了禁止旗人赌博,不许看戏,不许穿衣奢华,不许进茶馆等禁令,自然就波及到官场上。只是看戏听曲是当时的首选娱乐活动,既然明令禁止官员不许去戏园看戏,自然也有变通之法,那就是把戏班叫到家里唱堂会,一是不花钱,算是戏班出公差;二来也不违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加上各级衙门之间都可以参差唱堂会,一时间堂会泛滥,到了晚上轮番演出,倒也煞是热闹。

相传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公元1320-1370年)在位时,在全国各处挑选了一些嗓音好、会唱曲的艺人进宫以供娱乐;而明成祖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之时,片面地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把这些唱曲的艺人统统遣散出宫。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时,那些艺人选择了相对比较平安的南阳,导致中国现有的300多个曲种中,大半花开南阳盆地的奇特现象。久而久之,后来人们就把使鼓板的叫鼓词,把使三弦的叫三弦书,把同时既使筝、又使琵琶、还使三弦的叫“大调曲子”。

而南阳的堂会自然以听大调曲子为代表了。

作者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