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告密而得的讯息,多数是不方便由朝臣处理的,于是武后开始搜寻适合的人选,培植为自己的亲信。一批嗜血变态的角色如丘神勣、来子珣、万国俊、周兴、来俊臣、鱼承晔、王景昭、索元礼、傅游艺、王弘义、张知默、裴籍、焦仁亶、侯思止、郭霸、李仁敬、皇甫文备、陈嘉言等人,从此“展露才华”,留名史册。
其中尤其以胡人索元礼、来俊臣与周兴最为著名。
索元礼为人酷毒,每查究一人,必定要小事变大,最后往往导致百十人遭殃,前后遭杀戳的达数千人。世人畏之如虎狼。
来俊臣和周兴则比索元礼还要可怕,他们蓄养了数百无赖,专做告密的勾当。只要他们看谁稍不顺眼,就派这些无赖同时从几个地方告密,并捏造证据。又设计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再刚强的人物落到他们的手里,不是屈打成招,就是死于酷刑之下。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罗织经》,用来教育手下爪牙如何罗织他人罪状。以至朝士人人自危,相见都不敢交谈,常有官员早晨去上班,就再不见返回家中,而家人也再得不到任何消息。以至于官员入朝时都要与家人如此作别:“不知还能回来见你们否?”
终武则天一生,死在酷吏冤狱以及被她铲除的“异己”数不胜数,大多都是干臣良将和无辜百姓。然而权势如漩涡,即使明知冤屈,武则天也不愿手软。只因这样的杀戮既能清除自己向帝位迈进的障碍,还能树立她令人畏惧的形象。做为一个掌权者,令人生畏要比善良更重要。武则天身为女子,又是太后,无法象男子那般上阵厮杀,刀剑丛里挣天下的事她是做不了的,借酷吏之手改朝换代,就成了她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有枉杀无辜,难道战乱夺天下者就不枉杀无辜了么!相比其它改朝换代的时候,武则天以周代唐的过程已经是对政局国家损耗最小的了了。对于武后借酷吏夺天下的心机和手段,史家也不得不为之钦服,称之为“不出帏闼,而天命已迁。”“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
一般认为,武后称帝之心,是在其侄武承嗣的鼓动后下定决心的。而武承嗣的真实目的,则是利用姑母发动政变,建立新朝后成为皇位继承人,现成地当个皇帝。
对于武承嗣的心思,武后真的一点都没有发觉?她真是完全被武承嗣蒙着的?那当然不可能。普通人说一句不贪恋权势富贵很容易,那是因为他还没有尝到个中美味,一但尝到之后再要放弃,几乎是无人能够做得到的。正如一个穷人,忽然吃惯大餐,他以后或者会在自愿的情形下偶尔品尝粗茶淡饭换换口味,但却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倚赖粗茶淡饭度日,更不能接受自己从此可能再不能吃大餐的情形。(所以每当想起宋徽宗的下半生,总令人长叹)
武后曾经是一个满足于后宫之主地位的普通皇后,但是今天她已经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并沉湎于其中,于是离开权势重新去过寂守深宫、将自己的命运完全让别人去安排(即使这个人是她的儿子)的生活,她就再也不能接受。若想让剩下的人生都在令人陶醉的顶峰度过,称帝成了最好的选择。武承嗣也正是在揣摩了武后的这样心思之后,才敢于鼓动其称帝,并甘为之驱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