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中国女皇武则天(三十)(2 / 2)

裴炎得知此事,立即劝阻说:“太后母临天下,应当凡事至公,不可以私偏自己的亲属。难道忘了汉朝吕氏家族是怎么败落的吗?”

武后反驳道:“吕雉将权力交给亲属生者,所以才会败;我只不过是追尊亡者,有什么关系!”裴炎坚持道:“凡事都要防微杜渐,怎么可以随便呢!”武后根本不听裴炎的那一套,坚持追尊了自己的祖先,只是稍打了个折扣,把七代祖减为五代祖。死了五十多年的武士彟成了魏王,而武承嗣做为武家的继承人,不动声色地也就轻易成了新任魏王。

在此之前,武后已经将唐王朝的旗帜、官职名称、服色、都城名、纪元全部改了个遍,如今再追尊诸祖,隐然已有改换天下的气象。不过这一切看在众人眼里,却并没有多少意外。原因很简单,高宗在世时,李唐王朝的这些职官舆服城名纪年,早就被来回地改过多次,大家早已看花了眼。至于追封武后祖上,那更是高宗常办的事,人们早已习惯成自然了。

不过无论如何,皇帝正当盛年,却由太后临朝称制,也太说不过去了。李唐宗亲都对诸武心惊胆战。可叹的是李唐王朝经过三代皇帝之后,龙子凤孙们大多数已经完全没有了祖先的骁勇,面对武太后的所有举措,他们都只能在心里愤愤然,却只能束手待毙,没有一个敢站出来反对。朝臣也是一样,武太后虽然为所欲为,却并没有伤害到他们的利益,反而多有封赏,再加上畏惧身边人告密,就更不管闲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武太后的赏赐。李勣(本姓徐)的孙子李敬业、李献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盩厔尉魏思温等人就在武氏临朝后分别因犯事被贬官出京去南方。途中众人聚于扬州,都为自己丢官去职愤愤不平,对武后牢骚满腹,议论之后一个大胆的主意冒了出来:以匡复庐陵王李显为名起兵造反,讨伐武后。于是,一篇极尽谩骂之能事的《讨武檄文》出炉了。檄文所到之处,果然也很有效验,旬日间就聚了十余万人马。

李敬业刚一造反,武后就下令改其李姓为徐姓,檄文也被武太后看见了,对其中的内容她不以为然,但其中文才却颇令她惊叹,问身边人:“这文章是谁写的?”左右答:“骆宾王。”武太后不禁叹息道:“这就是宰相的过失了。这人有如此才华,怎么会流落贬官?”

骆宾王虽有文才,却没有从政领兵之才,徐敬业也不例外。庐陵王李显这时远在湖北房州,怎么可能联络得到扬州?“匡复庐陵王”的旗号很快就不管用了,“匡复府上将”也眼看就干不下去。于是新的主意又冒了出来:徐敬业不知从哪儿找到一个长得与章怀太子李贤相象的男人,对众人声称:“故太子没有死,逃亡在此城中,命令我等起兵。”这名倒霉的帅哥从此就被徐敬业等人摆在了台面上,成了他们挟持的傀儡。不知道他心里有何感想,是不是应该长叹自己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长得太一表人材,结果“红颜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