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回味的事情:若是照金匮之盟所说,则赵廷美完全可以继续理直气壮地“居宰相上”,可他却立即上表,主动要求逊居赵普之下。赵光义也毫不客气地准了。大约也就在此时,赵光义又向赵普询问该如何对待赵廷美?是否照金匮之盟所云立之为储?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已呼之欲出,赵普也毫不含糊地直说:“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容邪?”一语定乾坤。
接下来就是赵普的拿手好戏了。他很快就以神探手段打探到了赵廷美(太宗心腹之患)和卢多逊(这是赵普自己的死对头)图谋不轨的“消息”。
于是卢多逊便被打入了大牢。
于是卢多逊便交代了“犯罪事实”,供出了大批“同党”。
于是卢多逊一家子被流放崖州。“同党”们也纷纷人头落地。
至于赵廷美,他先是和家人一起被幽禁在家里悔过。没多久,赵普觉得留在京里还是不稳当,便让开封府尹李符上表,宣称赵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于是又一道诏书发下,将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同时任命崇仪使阎彦进为房州知州,监察御史袁廓为房州通判,各赏白金三百两去上任。这诏命立即被雷厉风行地照办了。
在两个收了皇帝贿赂的正副州官监管下,赵廷美一家到房州以后的处境可想而知。雍熙元年(984),三十八岁的赵廷美“忧悸成疾”,逝于房州,有子十人。
赵廷美死讯传来,宋太宗表现得就象德昭德芳死时一样的哀伤,不但隆重治丧,而且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将他追封为“涪王”。
丧事办完,宋太宗拣了个好日子向宰相们痛说家史:“赵廷美根本就不是杜太后她老人家生的儿子。想当年杜太后生了我,就请了个耿氏做奶妈。谁知这女人竟趁机做了第三者,和我老爸生下了赵廷美。这耿氏后来还改嫁给了另一个姓赵的,又生了个儿子叫廷俊……廷美这家伙,我什么时候都对得起他呀……”
好话不多说,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了道理——赵廷美压根就不是嫡子,金匮之盟没他的份儿,所以皇帝犯不着弄死他,也从来没想弄死他,他是自己死的。宰相之一的李昉觉得皇帝越说越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为免皇帝说多错多,他赶紧表态兼提醒:“赵廷美那家伙悖逆,天下共闻,而宫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
传位之争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从此以后北宋王朝的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