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母亲的叮嘱,赵匡胤连连叩头泣曰:“儿子不敢不听母亲的教导!”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也要记住我今天说的话,不可违背。”赵普连忙将杜太后所言都当着她的面写成誓书,并在后面署上“臣普记”的落款。并将这誓书藏入一只金匣,交给可靠的宫人掌管。
六十岁的杜太后于六月初一安然逝于滋德殿。据说她留下了这道关于皇位传承的交代,也就在历史上留下了“金匮之盟”的谜团。不过在杜氏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谜都没有任何人知晓,它真正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已经是北宋王朝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皇位交接以后。
十三、后周皇族的结局
(据说,赵匡胤留下了厚待柴氏宗支的交代。而这项仁政,却是以柴氏嫡系子孙的凄凉下场换来的。)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十六年间,他武治则平荆南、定湖南、灭后蜀、灭南汉、灭南唐,还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为宋王朝立下了大大的万儿来。文治则“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不但勤政,而且进一步宽刑罚养黎民,为新兴王朝迅速聚拢人心。尤其是“释藩镇兵权”——这是他在赵普的告诫下吸取了自己当年由武将起家篡位的经验教训,于建隆二年七月(即杜太后去世的第二个月),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精彩好戏,将当年帮自己搞兵变的兄弟姻亲们如石守信、王审錡、高怀德等人的带兵之权都统统收掉。从此开始了北宋王朝重用文官、重文抑武的风气。
在这十六年间,效忠后周王朝的人也是赵匡胤的一块心病。首先当然是高官厚禄买住了一大批。收买无效者又分两种,一种势单力薄翻不起大浪的陆续被贬放了,另一种有些势力的不免就要动用武力——这些也都被宋军陆续消灭了,包括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与此同时,赵匡胤也没忘了必不可少的姿态:按年按节,后周两代帝后陵墓都少不和要去祭祀,建隆二年八月,由王溥主持修订的《周世宗实录》也顺利成书。
然而,姿态始终只是姿态。柴荣子孙就象刘知远子孙一样,在新王朝中不会有真正的好结果。
后周终结时,后周皇族中唯一与郭威有血缘关系的男人,只剩他的外甥李重进。他也是当时皇族中最年长的男人。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四月,后周老臣李筠发兵讨宋,却因父子意见不统一,长子李守节降宋、自己也策略失误而迅速失败丧命。李筠造反时,身在扬州领兵的李重进非常高兴,派亲信翟守珣赶往北方与李筠联络,想要对宋来个南北夹击。谁知他用错了人,翟守珣竟跑到汴京去向宋太祖投诚,并按照宋太祖的计策又返回扬州哄骗李重进,使他对李筠产生误解,平白放弃了与李筠同击宋军的战机。李筠被灭后,宋太祖便开始对付李重进,终于迫使其在同年九月起兵造反。由于势单力孤缺乏谋略,李重进起兵仅五十天便被宋军所败,不得不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