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太后虽为一妇女,但自小修习经史,又在后宫时曾受经书于班昭,其后亦常诵读,因此颇熟习于治术,她的统治在许多方面甚为成功。在后宫,她一反阴后对其他妃子的忌视,对于和帝的其它贵人甚为优遇。在宫中用度上力行俭约,她罢不合礼之祠官、免遣不少宫人,并减少衣食宴乐上的各种花费。在刑狱上精明体察,常能破除冤情;在学术上,邓太后除本身甚为好学外,亦努力奖掖学术,曾召集学者于在东观校对传记;在用人上,太后及邓骘皆引用许多名士如杨震等人。其摄政期间时值羌乱大起,且天灾不断,造成盗贼四起,民不聊生,每有灾,邓太后多自行节俭以救灾。
在统治方法上,虽然她本身具有政治能力,但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不便随时抛头露面,故常身在后宫,必须用一些私近的人为助。她大量任用其兄弟,先以其兄邓骘为车骑将军辅政,后又为晋升大将军,常留禁中,有大事常与之商量,其它的兄弟如邓悝、邓弘、邓阊等亦居官封侯,成为邓太后统治上的助手。
邓太后虽重用外戚,却了解到必须要管理使他们守法守分。她曾诏告京师一带各长官,对邓氏犯错不要宽假。其后,邓太后也下诏让一些皇室子弟与邓氏子弟一同开学校,教经书,并亲自督导,希望能防止其子弟们生活过于骄逸。而邓骘等外戚亦多恭顺节俭,力谋为国,因此外戚并未成为祸患。
除了外戚之外,邓太后也重用了不少宦官如蔡伦等人为助,以他们来传达内外消息,而较少直接见公卿大臣,当时虽尚未有宦宫乱政的情形出现,却也造成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加,为东汉后来的政治带来不好的影响。
尽管邓太后具有统治的能力,且邓氏亦多安分守己,但按中国的传统来说,她是属于不应「牝鸡司晨」的妇女,且又多重用私近之人,再加上安帝年纪渐长,早已成年,而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于皇帝,这不仅使得一些大臣之中有人不满,连邓氏之中也有人感到畏惧不安。
如当时诸多天灾,不少人以灾异比附人事,认为是太后摄政所致;又如杜根、成翊世均曾上书希望已年长的安帝亲政,太后不仅不听,杜根因此被扑杀于殿中,幸被救未死,而成翊世也因此而获罪;而太后堂兄邓康忧惧太后久临朝政,先是上劝太后崇公室、损私权,太后不悦而免邓康官。
由朝臣及甚至自家人对于邓太后秉政的不满和忧惧,可见在当时,不论摄政太后的能力如何,太后摄政仍是颇受争议的。而即使实行,也被认为只能是一个因皇帝年幼无法听政的权宜之计。因此当安帝已成年可亲政,而权力却仍操于邓太后之手时,会产生如此多的不满。
也由于累积了如此多的反感,她在永宁二年(121年)死后,尸骨未寒,邓氏家族及其亲信蒙遭冤狱,天下无不为之痛惜。大司农朱宠就认为邓骘乃是无罪遇祸,便用车子载着他的棺材,肉袒上朝,为他鸣冤。接着,众人也多称邓骘冤枉。安帝无奈,将其安葬在洛阳北邙山的祖坟之中。邓骘归葬之日,公卿同吊,莫不悲伤。一直到顺帝即位后,才为邓骘恢复了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