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皇后做梦也想不到,一时的冲动竟招来弥天大祸。宪宗知道万贞儿挨了打,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满胸,气势汹汹地到皇后寝宫问罪。吴皇后也是个得理不饶人的主,会来事的看宪宗气鼓鼓地来了,就该和颜悦色地把这件事化解了,才算是聪明之举,偏偏看不出形势,宪宗没发问呢,她先哭哭啼啼地说了万贞儿一身的不是。宪宗哪里听她啰唆,当着万贞儿的面,下令杖责皇后,替万贞儿出气。
万贞儿想得到也做得到,她害怕日后吴皇后一旦重获宠爱,自己难免遭受报复,干脆就让宪宗把她废了,才是万全之策。宪宗也看吴皇后憋气,但他总算清醒,他对万贞儿说:“皇后的废立非同儿戏,一定得有充足的理由才行!”万贞儿脸上掠过一丝狞笑:“办法早就想好了!”宪宗说:“说来我听!”万贞儿屏退了左右人等,悄声说:“可从老阉货牛玉身上做文章。先皇当着他的面选定的皇后,如今死无对证,就说老牛收了吴家的礼,假传圣旨,把属于王氏的皇后之位授予了吴氏。如今真相大白,吴氏自当逊位。”宪宗听罢,连声叫好,当场定下计谋。
很快,老太监牛玉被锦衣卫下狱。宪宗派人严刑拷打,牛玉老迈经受不起,屈打成招,编了一个弥天谎言:当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嫡妃人选乃是王氏,吴氏的父亲吴俊行贿于我,给了我一大笔银钱,我才假传先皇遗旨,使吴氏得以正位中宫。宪宗得到牛玉的口供,拿给钱太后和周太后看,要求废掉吴皇后。钱太后大感意外,知道其中另有玄机,不同意废后。周太后偏偏要跟钱太后唱反调,支持儿子废后。钱太后无奈,只好向宪宗母子妥协,废后成为定局。
此后,宪宗下了一道诏书:“先帝为朕简求贤淑,已定王氏,育于别宫待期。太监牛玉辄以选退吴氏于太后前复选。册立礼成之后,朕见举动轻佻,礼度率略,德不称位,因察其实,始知非预立者。用是不得已,请命太后,废吴氏别宫。”
可怜的吴氏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万贞儿从中宫踢了出来,天大的委屈也无法向人倾诉。十六岁的她不得不在凄冷的西宫打发余生。
明宪宗专宠万贵妃,而万贵妃所生长子夭折。所以所有怀孕的妃子或宫女都被万贵妃逼迫堕胎了。纪妃的孩子(明孝宗)在众人的隐瞒下活了下来,纪氏害怕皇子被害,偷偷养育,不敢声张,吴皇后也时常接济帮助。
孝宗即位以后,念及吴皇后的恩典,这位心高气傲的小姐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后,就被冷落在深宫许多年,此时已经是年华逝去,人老珠黄。朱佑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废后感动得老泪横流,也许她当年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单纯,但对于朱佑樘而言,养育之恩是必须报答的,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下令吴皇后的穿着和膳食都按照太后的制度供应,把吴皇后的侄子任命为锦衣卫百户。
吴皇后风雨一生,晚年也算是因为当年的善举得到善报。明孝宗无愧一个孝字,对待废后都能如此,何等不易。武宗正德四年,吴皇后去世了,太监刘瑾说烧了算了,按照去世宫人的例子一埋。大学士王鏊说,这是绝对不行的,上书武宗皇帝,武宗皇帝觉得吴皇后对孝宗有抚育之恩,但是被祖父宪宗废除,不能合葬在茂陵,就同意按照王鏊的建议,用妃子的葬礼制度,安葬在北京金山。
吴皇后其实肯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因为看不过万贵妃专宠,逞一时之快,不顾后果廷杖万贵妃,虽然出了气,但是付出了一生命运转换的代价,最后要不是大学士王鏊据理力争,吴皇后可能真的要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了。她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坟墓中的时候,是不是会为自己当年那轻率冲动的行为而后悔呢?